濟南因泉聞名,做好水文章,意義非比尋常。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市是“六城聯創”目標的重要一環,是市委、市政府建設美麗泉城、永葆泉城特色的戰略抉擇,是實現泉城濟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提升市民生活環境的重大民生工程。
  “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市,是關係濟南長遠建設發展、人民群眾高度關註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的一次重大機遇”,市委書記王敏在全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市動員大會上發出動員令,“河道整治勢在必行,不是可乾可不乾的問題,是必須要乾的問題,而且是一定要乾好的問題,我們有義務、我們有責任,把這65條河道治理好,建設帶有泉城特色的景觀帶,這才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對得起歷史賦予濟南的地位。”
  為讓清澈美麗的城區河道再次回到市民身邊,這副重擔落在濟南市政人的肩上。水環境治理病因複雜,施工難度繫數大,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從我市實際出發,按照系統性規模化發展要求,堅持系統研究、統籌部署、規模建設,找出綜合整治短板,摸索治污、治河、治臟、治洪、治水、治景的“六位一體”綜合治理模式,從根源上對城市水系進行生態修複。
  中醫講求治病必求於本,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從最初單純的河道截污,到污水、排水統籌施治,到雨洪水綜合利用,再到實施地表水轉換地下水、泉水先觀後用工程,探索水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市民欣喜地發現,在系統性規模化發展思路的引領下,城區水生態建設走出一條標本兼治、生態循環的良性發展道路。
  如今,這種模式開始顯現威力。一條條昔日污水溝變身景觀帶,河道截污治污、水源連通工程讓“五水”在泉城流轉自如,一幅幅靚麗的生態畫捲徐徐展開。
  系統施治統籌城區污水治理
  在城市加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污水排放治理成為城市治理“頑疾”。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考驗市政部門的智慧。治污如同治病,首先必須找準“病因”。面對多年的“疑難雜症”,市市政公用事業局認真查找困難與問題,綜合權衡污水治理的優勢與劣勢,系統梳理城市污水排放與收集、輸送與處理、投資建設與利用狀況,統籌謀劃制定治理措施與戰略,為科學系統治理提供依據。
  經過分析,市市政公用事業局找出我市污水排放處理存在的六大問題,即雨污合流;污水收集管網不完善;集中處理設施滿負荷運轉;大部分分散式處理設施閑置;重覆處理嚴重;處理費較高且生態未改善。“這六大問題是城市污水綜合治理的關鍵和主要矛盾,具有極大的系統性、統一性,單獨研究解決一個問題似乎都困難,個別項目單獨投入資金也不小,各項投入資金的總和更大。”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局長王繼東說。
  針對這些問題,市市政公用事業局綜合考慮污水管網、河道治理、污水設施、道路建設、政策及資金等因素,通過系統分析我市南高北低的地理條件及污水管線和處理設施佈局,研究提出了堅持分系統治理與上游優先、污水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並重、優先完善與改造既有分散處理設施、統一建設投資與運營管理的四條原則。把河道整治與道路建設改造、污水系統完善、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回收改造、雨洪水攔蓄與利用、地表水轉換地下水、節水保泉及河道生態景觀建設等統籌研究、綜合分析,以解決污水治理為龍頭,同時解決六大問題,大幅減少了項目綜合投資,提高綜合效益。
  “六位一體”構建水系循環鏈條
  找準“病因”後,接下來就需要對症下藥。
  水生態治理講求標本兼治。如何將濟南特色水系打造成真正的生態循環鏈?市市政公用事業局繼續向前探索,按照系統性整治原則,創新推出治污、治河、治臟、治洪、治水、治景“六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
  治污,就是把明排的污水收集起來,通過集中或分散處理後達標排放,以減輕對城市環境特別是地下水的污染;治河,就把河道排污變為截污並網,解決河道乃至對地下水的污染,同時疏浚整治,滿足城市行洪需要;治臟,就是通過常態化管理,清除河道垃圾污物,保持河道清潔,實現自然生態宜居和諧的目標;治洪,就是要治理道路行洪,消除積水點,形成城市排水管道與河道行洪體系,滿足城市行洪需要;治水,就是利用好濟南獨特地質優勢,特別是豐富而又奇特的滲漏帶,高質量的大地土層的過濾功能,把好的地表水轉換為地下水供人們飲用;治景,就是要綜合利用濟南的山、泉、湖、河、庫、水的綜合資源,打造宜人宜居的環境,造福千秋萬代。
  以“六位一體”為核心的水生態治理模式收穫了“1+1> 2”的整治效果,在治污工作快速推進之時,治河、治臟、治洪、治水、治景內容與其有機融合、同時鋪開,為確保泉城之水永續“涌動”,城市生命年輪永久延續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學用水治水實現永續發展
  水生態治理具有循環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治水的最終目的還是科學用水。對於濟南這個缺水型城市,打通用水掣肘,構建可持續發展模式,顯得尤為急切。
  市市政公用事業局系統分析濟南現有水資源狀況,梳理髮現內水、庫水、黃河水、南水北調水、噴涌後泉水及濟南周邊可利用水等,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在統籌治水的過程中,該局系統謀劃好城市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利用,處理好保泉與供水的關係,滿足市民飲用地下水的願望,有效降低制水供水成本,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積極探索多重水源的可持續使用模式。
  經過國內外充分調研論證、咨詢專家意見,以及現場踏勘滲漏區條件,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啟動地表水轉換地下水工程建設,利用我市得天獨厚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多個強滲漏區,將現有水資源借助大地土層高質量過濾與滲透功能,經土壤過濾滲透後轉化為優質地下水。如今,地表水轉換地下水的第一條線路玉清線已建成試用,歷陽河、玉繡河、興濟河河道生態治理、泉水先觀後用、地表水轉換地下水見到成效。在保持泉水持續良好噴涌的情況下,有望利用現有多點佈局的地下水取水設施和新建部分地下水取水設施,多點採集地下水用於居民生活。可以預見,這項系統工程的實施,將能同步實現“名泉常年噴涌良好、市民飲用優質地下水、降低制水供水成本、城市供水安全運行”四個目標。
  地表水轉換地下水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優化了我市供水佈局和行業發展。今年實施的泉水先觀後用建設,則將實現優質地下水送入百姓家中。在水文章越做越深的當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城聯創”目標要求,市政建設者們用前瞻性的舉措讓泉城人的“泉水夢”照進現實。 (本報記者 魯婧 陳加寶)  (原標題:生態治理打造城區特色水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vazaake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